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虽然轻兵器在现代战场是实际造成伤亡的比例已经相当低,但是任何认为有了坦克步战等机械化装备就可以不要伴随步兵的人,最终都将会在战斗当中吃一个大亏,俄军在车臣的遭遇就是个典型。所以不管有些人怎么喊,我军对于轻兵器领域的改进还是孜孜不倦的,这两天的各种镜头里,各基层部队又出现了不少自动步枪上面向实战需求的新发展动向。

一个是一款95式步枪新的战术改件,用来给95式步枪安装通用战术导轨和光学瞄准镜,做现代化改进时,能正常贴腮保持据枪姿势的‘快拆贴腮板’。95系列步枪毕竟到目前为止还是我军的主力自动步枪,并且这种主力的地位必然还会维持好多年;毕竟你看啊,95都已经定型量产差不多小30年了,连替换掉上一代过渡型步枪81系列都还没做到呢,像什么空军机场警卫,青藏高原汽车兵什么的,更是至今都还有使用56冲的;很显然,即使QBZ-191已经开始量产换装,95还将会在我军和武警部队当中,继续存在上个十几二十年。
但是80年代设计90年代定型的95系列,哪怕就是进行过一次改进,也确实不是太适合目前对于现代化步兵轻武器的需求了,虽说从95开始就已经每枪随枪配发一个白光瞄准镜,且在照门前方有一段用来接战术附件的燕尾槽,但是这么多年来皮卡汀尼通用导轨的流行还是让95在安装各种新出现的光学瞄准镜时,有些无所适从。

95的上机匣结构没法直接给提把加装导轨,给现代化改装带来了不少困难。
针对‘对现代化光学瞄准镜适配不良’这个问题,这十来年里有需求的部队也进行过不少的改进,.但总的来说这些改进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95本身的结构设计上更类似于AK系列的机匣—机匣盖式,95虽然有上机匣结构,但是那个带着提把一起的东西是不受力的,而照门和燕尾槽是硬连接在下机匣上的。这就导致如果直接嫁接在燕尾槽上,那会超高,没法据枪瞄准时枪托贴腮,如果把整个提把结构全部换掉,那又会增加重量改变重心,而且结构上拆装非常麻烦。在结构简单不影响重心,与适配性好便于据枪瞄准之间,长期只能够二选一,我们当然不能指责一型老枪对新时代的兼容能力不够,但是这种长期的二选一,也确实给实际使用制造了不大不小的麻烦。
从人机工程,实际成本以及对重量等的影响上来看,这种轻便快拆的塑料材质托腮板,配合燕尾槽延长式的皮轨来安装光学瞄准镜,确实是最适合给95做战术化适配的一种改件。结构简单轻巧,而且也适合大规模生产和安装。一方面是解决了95在我军逐渐开始普及瞄准镜的当下,没有好用的镜子能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战术化改进之后的‘二选一冲突’,算是一种很实用的东西;也能看见我军和武警部队随着这几年实战化训练,以及执行一线快反任务的增多,对轻兵器上的实战化要求,也开始逐渐增多,并且有了大规模快速铺开且实用的需求。让95也能快速改装,形成符合现代战场需要的战斗力。

而另一个轻兵器配件上新亮相的东西,则是给新枪准备的新刺刀,QBZ-191配套的多功能刺刀,图纸和实物进行了一次公开的展示。刺刀这个东西就像战斗机的机炮一样,属于基本上用不上,但是该有还是要有,说不定什么时候还真能派上用场的东西,毕竟新世纪以来著名的刺刀冲锋的战例还真就不少,光是英国人就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各干了一次;04年巴士拉的英军在作战发起前大概也没有想到自己会碰到弹药用完的情况,最后还真就刺刀冲锋歼灭了几十个敌人。更何况现代的刺刀更多的都是一种便携式多功能刀具,也不光就是白刃战用,所以对刺刀进行不断的改进和更新实际上还是挺重要的;不信你看美俄也在不断的对刺刀进行推陈出新。
这次给新枪适配的新刺刀上,也能看出不少相对于上一代95上使用的刺刀的变化,首先是95上被证明好用的经典结构全部得到了保留,不管是坚固的前部套环后部卡隼的固定结构,还是用于配合剪切铁丝网的刀身开口,95式刺刀上有的功能全部保留了下来,另外又进行了更多的优化;比如刀刃上加了全新的齿刃结构,应该是学习了99式伞兵刀,来切割各种软质绳状物体,但后移来保证刺击的效果;而刀柄也进行了修型,从95上的圆柱形变成了类似扁形,更加方便单纯的握持使用;这些小细节上的更新,让新刺刀的实用程度比起老的95来,也有了不小的提升。
PC28预测

这些不断在新老装备上进行的细节上的更新尝试,也是我国轻兵器设计人员在武器上不断尝试提升效能的一些体现,我军的轻兵器,也正在从廉价量产能用就行,开始向精益求精,力求最好的思路上进步。